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
AD AD
为去香港旅游及购物的自由行旅客提供最富特色的香港旅游景点、香港购物旅游攻略、及名牌打折最新资讯!
社区首页 -> 中港一家 -> 内容

流光幻影般的香港电影人

作者:khfko  发表于:2009-12-10 00:21:40

在此看到眼前这香港,再次让从前看过的电影在脑中倒带,影像的重合但不重叠的那一刻,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:真实的香港和电影里的香港,距离很大。这一段认知历程,其实正是许多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共同历程—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从小从荧屏银幕上看到彼岸那个浮城,却没有机会亲临当地去一探究竟,于是,香港在流光幻影的折射间变得更如海市蜃楼般的高深莫测……
    在黄秋生主演的电影<老港正传>中,表面上是讲述香港电影放映员老左从1967年到2007年间的爱国梦想和一家的酸甜苦辣,事实是描绘了"香港人的集体记忆"。<老>所展示的东西,与大陆观众的认知相去甚远。电影中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不停飘扬着五星红旗,主人公的口头禅是"为人民服务,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,社会主义好",心愿是在北京天安门前拍全家福还曾上街游行反对"帝国主义"的霸权行为……电影的总监制方平解释说:"就连香港的小青年也不敢相信这是曾经的香港,但它确实存在过。"
    可是事情总是那么的巧合,再上世纪七十年代,正是方平初尝荧幕光辉的开始,他的许多作品可能已经被后来的观众忽略,但是,那段时间成长的观众总记得<巴士奇遇结良缘>见义勇为的售票员,记得他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。
记录底层小市民一直是香港影视的偏好之一,这些角色又变成眼耳口鼻,交由观众去拼凑成自己对香港人的想象。像再早几年的<狮子山下>、<七十三>和<双星报喜>,都是反映当时香港社会的五光十色以及不同阶层的状况。在到1976的<狂潮>和1977年的<家变>,"荧幕偶像"这种东西已经窜出了苗头。那时候,香港留在家里看电视的有265万人,而迷恋<狂潮>的有200多万人,发哥饰演的邵华山由8岁小孩子到80岁老人无人不识。汪明荃在<家变>中的洛琳为她建立了外柔内刚的都市女强人形象,风靡港九,被誉为香港荧幕首位女强人、"OL始祖",洛琳的发型、服饰成了香港所有时髦女子的复制模板。因着这些另人难忘的形象,香港人给了内地人这样的最初印象:他们聪明勤奋,他们刻苦耐劳,他们干练时髦。
大香港主义当然,这样的"光辉形象",与从那个年代起流入香港的大批内地新移民一比照,明显地突出优势来,在这种情况下,"大香港主义"的出现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。比照的结果让香港人优越感陡增,这种思想很自觉地体现在影视作品之中,典型的代表有1979年的电视剧<网中人>:剧中的阿灿从大陆来港,是一个愚昧、领悟力低、落伍、贫穷、浅薄的"乡下佬",而他的哥哥程炜,一个地道的香港人,聪明、上进、勤奋。就这样,"阿灿"成了此后多年来香港人讥讽内地人的代名词,以此反衬出香港人的醒目、先进、富裕、成熟、现代化。
    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在香港极度的繁荣同时,电影把"大香港主义"亦发挥到极点。<最佳拍档>系列电影以先进的武器和精密的头脑塑造出的"港式007"的形象,让"香港人"的形象与地位在内地人心目中更式"高山仰止"。
那是一个"江湖"而80年代出生的内地观众,恐怕是从黑帮影片开始了解香港的。在当年大量港产黑帮片的耳濡目染之下,他们想像中的香港是个"危险地带":五光十色、灯红酒绿的城市里,黑道势力纵横,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被殃及的池鱼。
在大陆年轻人的眼里,香港就是一个江湖,整天腥风血雨。这种印象是根深蒂固的,直到去年的<三峡好人>,我们还看到那个小哥不停地模仿小马哥(<英雄本色>里周润发的角色)的举手投足,颇有当年全世界的小混混学习"出租车司机"对着镜子说出"Are you talking to me"的骄傲,更不必说再随后在神州大地处处流传的"星爷语录"了。
    江湖的另一个旋涡,那一系列的<赌神>、<赌圣>、<赌侠>、<赌霸>……在那个时代,你总能看见某个小青年,拿着副扑克牌,装模作样地又抽又洗,模仿着那些赌片里发哥、华仔或星爷的拽样,也幻想有朝一日也能以神乎其技的牌技纵横江湖……
在<到哪里去找典型的香港人>一文里,龙应台也表达过类似的揣测,不过所有的谜团在她到了香港之后统统散开了。她补充道:香港是一个光明安全的城市。
但对于只能通过荧幕认识香港的年轻人,血气方刚的形象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,他们喜欢"香港人"的豪迈和干脆,对那个充满危险与不确定的江湖依然向往。
来自一只猪的最真实写照比较写实的香港影视人物,到了最后大都纳入下面两类,要么飞奔而过,步履匆匆,穿梭于都市的各种交通工具,踌躇满志地为了理想打拼;要么就是"欧巴桑"级人物,每天津津乐道邻居家的芝麻绿豆的事。这大概也是漫画"麦兜"深入民心的重要原因——因为"他"真的太写实了,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生活。
现在,麦兜不仅画在贺卡上,还出现在学校、地铁、银行、加油站……"麦兜"身上浓缩了最经典的香港人形象:出身"草根"、喝奶茶吃叉烧包、在狭窄的城区里长大、受中英文双语教育、学习很多可能永远用不上的技能、往往因为单纯被人笑话……看了麦兜之后,每个香港人都觉得麦兜身上有自己的影子。而大多数的大陆内地观众,却可能不会想到这原来才是大部分香港人的写照。<麦兜故事>是属于香港的故事,每个情节都隐喻着香港的现状,无论是人情冷暖还是已丢失殆尽的传统,都是属于香港的无奈。麦兜的精神是香港人提倡的自强精神,不论什么危机都笑颜以对,永远乐观积极的活着。
    香港回归已经10多年了,香港的神秘味道正慢慢减少,香港的影视作品以不再刻意展现过人之处,而内地电影也开始调侃起曾经仰望的香港人。就像<疯狂的石头>里的香港人,以不再是先进与优越的代名词——这是逐渐平视的开始,因为只有平视的距离,才看得更真切。

回复帖子

回复话题

*回复内容:
插入图片:    
*验证码: 看不清,换一张?